1. 首页 >
  2. 资讯公告 >
  3. 建设“健康中国”,中医药步伐快

建设“健康中国”,中医药步伐快

 Jan 4, 2016 11:46:15 AM  1424人 来源: 中国中医药网

“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治优势进一步凸显,为中医药参与深化医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99.7%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3%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1.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2%的乡镇卫生院、70.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4.9%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达5.3亿人次,中医药以较少资源总量提供了较多服务份额,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为探索医改“中国式办法”,建设“健康中国”发挥了独特作用。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为医改筑牢网底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支持1182个县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8649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药综合服务区,478个农村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10.6万余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相较“十一五”期末,全国中医医院增加了500所,中医诊所增加了5890个。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设有“中医馆”或“国医堂”式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2万多个,占同类机构总数的45%,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综合改革中实现了门诊量、业务总收入、医务人员收入、服务满意度上升,药占比、次均费用、医患纠纷发生率均下降。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为中医药深化医改工作筑牢网底,为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打牢基础,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应急网络形成

“十二五”期间,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产生的44个临床方案、临床路径等在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轻痛苦、减少医源性损害、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地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重大慢病和艾滋病、新发传染病等14个重点疾病开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还以高级别证据确证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相对优势。如,发现芪参益气滴丸在心肌梗死二级预防方面与肠溶阿司匹林疗效相当,且无明显副作用,尤其适用于阿司匹林抵抗或禁忌的患者,研究预防方案在全国推广应用;发现中医药早期干预可使无症状期HIV感染者延缓进入艾滋病期发病期4年,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项目试点省份增加到19个,累计治疗2.7万人。

此外,1524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得到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网络,304个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得到优化,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研究室为主体,结合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的慢病防治及传染病防治临床科研结合体系基本形成。

随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了13支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确定了232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单位,覆盖全国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网络也初步建成,并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昆山“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云南鲁甸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迅速扩张

“十二五”期间,“医养结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北京将在房山区、东城区试点“医养结合”中医健康养老模式,陕西省计划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区、示范点,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联盟”,2012年河北曲周县中医院投资1500万元建成托老中心,江苏徐州市睢宁县中医院2014年起开始筹建的园林式医养结合体……

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及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潜力和活力正在被逐渐释放,广东、黑龙江、陕西、安徽等省已相继出台推动本地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规划。

正在不断吸引资源、资金和注意力的不仅仅是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据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项针对24个省(市、区)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情况调查显示,有454个景区点、度假村、宾馆等机构正在从事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开展项目包括按摩、温泉、药浴、药膳、中医美容等,服务商品主要有中药材、中草药配方、中医保健食品、中医药保健用品等。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中医药非药物疗法等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也在快速发展中。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这一覆盖三大产业,产值超万亿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扩张。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融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正在形成。